《伤仲永》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8:31:09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伤仲永》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伤仲永》教学设计2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此处隐藏14408个字……>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划出生字词。

⑵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即书诗四句(写)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